close

作者: 茱迪.黎凡  

原文作者: Judith Levine

譯者: 鍾清瑜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07/06/29

book.png

博客來的介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70192?gclid=CjwKCAiAu_LgBRBdEiwAkovNsGhgYIYMK0abLcGRqJDXeZ8WmU8tp1aefpIPrdvLCPiHLreJ_FMF-RoC8iUQAvD_BwE

 

我決定,一整年都不買, 
暫別一向賴以維生的電影、精油香皂和抽取式衛生紙。 
本以為自己離奢華拜金很遠,卻也發現身邊物質過剩; 
以為自己理性節制,卻也發現自己舔著櫥窗,飽受渴望折磨之苦。 
剝奪消費快感的365天,竟成了改變生活態度的一場實驗。

 

 

書腰上的文字說明我很喜歡

從不認為自己奢華拜金,卻也發現身邊物質過剩

真的,我也總覺得自己不愛名牌

生活簡單

但身邊真的物質過剩

而且錢都不知道花到哪去了…?

 

因為這本書看的時間有點長

 

以下是不同時間點記錄下的心得

 

2018.12.?(大約閱讀一半時)

 

這本書好文學

我看得很辛苦,一直在說一些形而上的東西

引用很多人、很多書、很多句子

使用很多譬喻

 

但是,那些人、書、句子我都不認識沒見過

但是作者帶出這些的方式,就好像他講的是魯肉飯、蚵仔煎這種大家都知道,也了解它的意義象徵的東西

但我不知道

 

甚至譬喻本身也推砌了我根本不知道代表什麼意義的名詞

搞得我頭昏眼花

感覺上需要比較瞭解近代美國文化的人才能比較了解

 

是的

我覺得主要問題在於文化差異

比如說,當他說body time的香皂用完了,只能用IVORY

我其實一點FU都沒有,然後必須思考後才能自行翻譯

恩,作者是想說某牌很貴很好的香皂沒了

現在只能用平價貨的意思

而這個思考所帶來的時間差

就讓我讀起來不僅沒FU,還很辛苦

 

又比如說

當他說就像那雙萊姆綠細跟高跟鞋

我其實不明白重點到底是萊姆綠還是細跟還是高跟鞋?

還是其實這整個只是要借代一種作者很渴望的消費型產品?

或者是作者想表達這是愚蠢消費產品的代表?

 

(:

寫到這裡的時候,我覺得上述的推論似乎都合理

但這已經距我看到這個名詞超過半個小時

也就是說,我花了半個小時,才想清楚這個名詞可能的意涵

而書裡面的每一頁隨隨便便都有5-10個這樣的名詞

這樣就可以想見這對我的閱讀流暢度帶來怎樣的困擾)

 

諸如此類

文化差異導致我好像文盲,看不懂書裡的大多數隱喻

然後就很沒有共鳴

 

我覺得我有一種在看漢朝駢文的感覺

一定要拚命掉書袋到讀者看不懂才叫有深度的感覺…()

 

 

2018.12.20

 

終於看完了

最後1/3本都是以不求甚解的方式瀏覽的

 

這本書很有趣的一點,是完全依照時間序來寫的

就如同本書的副標題一樣

是一本零購物「生活日記」

前半部會看到作者在不購物的掙扎和妥協

還有少少的犯規購買和踩線接收贈與等

到後半部就會發現

放棄過度消費、自求簡樸這樣的過程

雖然一開始會很痛苦

但一段時間後就會習慣

然後根本不覺得不買會有什麼大問題

 

這點我真的完全同意

並且親身經歷

我原本是個超愛逛街購物的人

但是生小孩後開始覺得雜物太多

從去年的不買美妝品到今年的不買衣服

去年一開始我真的很痛苦

經過屈臣氏時還要目不轉睛假裝自己沒有看見

期間我也受不住誘惑小小買了兩次特價品

然後默默地將12個月的期限延長到14個月

藉此說服自己還是有技術性達標~XD

 

但其實到最後4.5個月

整個人真的會冷靜很多

會可以平心靜氣地走進屈臣氏然後兩手空空出來~XD

 

相較下

今年不買衣服的痛苦指數低很多

走過商店假裝自己沒看見

或走進商店維持冷靜理性的功力都大幅增加~XD

目前已近年底

基本可以預估今年不買衣服的目標可以無瑕疵達成~~^ ^

 

然後看了這本書

考慮明年要訂不買非購物清單的物品

當然,前提是購物清單上的物品都需要審慎考慮後才能列上去

 

回到這本書

 

本書的後半段闡述了很多作者的政治立場以及對環境發展的看法

也描述了一些美國的社會狀況

關於這部分,其實看了之後感想是

阿,原來美國也有這麼多政經上的問題

一點都不輸台灣阿~

 

總結:(打了這麼一大串,終於迎來總結)

我覺得這本書很文學

太理工的人(像我)可能會看的有點辛苦

對美國文化有多一點了解的人會比較容易上手

 

但這本書的作者很誠實地寫出了由奢入簡的想法和掙扎

不同於我前幾本看的書都是比較偏理論或實作技巧

寫作的人都有強大的熱忱和堅強的意志力

這本書會讓人覺得比較平實而貼切生活

 

仍然推薦一讀

 

以下摘錄我比較有感的文句;

 

  • 從不認為自己奢華拜金,卻也發現身邊物質過剩; 以為自己理性節制,卻也發現自己舔著櫥窗,飽受渴望折磨之苦。 
  • 4月:如果買東西我就該死,如果不買東西我就想死。
  • 8月:假如你有很多東西,你所有的已經超過你所應得的份量。
  • 8月:最近很少聽到我被誘惑或是懺悔的話,那是因為什麼都不買已經習慣成自然。我不看雜誌廣告,連電影廣告都不看,對郵購目錄也意興闌珊,好像女人回絕不再令她心動的情人對她的追求。
  • 9月:家庭儲藏不只是空間,還是態度問題。裝東西的東西是愉悅的弔詭;人因為擁有許多東西而快樂,把這些東西放在看不到的地方,創造出不擁有這些東西的錯覺。如此一來,豈不兩全其美。
  • 12:每當我選擇或放棄一項購買行為,就會想到這個舉止對世界資源和人類可能產生的影響,儘管這影響力非常渺小。
  • 12月:如果我是徹頭徹尾的消費者,那麼我能改善世界的不二法門就是以更負責任的態度消費--「購買綠色產品」,投資有社會責任的商業,少買。
  • 12月:教一個人釣魚,他會去買一雙四百美元的Simms牌涉水長靴,接著他得回去工作加班以支付帳單,然後就沒有時間穿那雙靴子。
arrow
arrow

    roomt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